周末傍晚,台灯下的《廉洁小故事绘本》被翻得沙沙响。儿子突然指着插画里的铜钱仰起脸:“妈妈,刘宠爷爷为什么不收钱呀?”这个关于东汉“一钱太守”的故事,正像一枚小小的铜钱,在我们家的共读时光里,激起了关于“廉洁”的层层涟漪。
当历史人物变成“枕边朋友”
作为成人导航
的一名教师,我和孩子有幸参与了成人导航
组织的“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清廉家风”家庭共读活动。插画上刘宠身着朴素官服,掌心托着一枚铜钱的插画,成了我们每晚的“睡前话题”。
“你看,刘宠爷爷当太守时,老百姓穷得连集市都没去过呢。”我指着绘本上的山村图景解释。孩子眨巴着眼睛联想:“就像我们上次给山区小朋友寄文具时,他们说没见过这么多彩色铅笔一样吗?”童言稚语让我惊喜——原来历史故事的种子,早已在孩子心里萌生出关于“共情”的嫩芽。

亲子对话里的“廉洁密码”
阅读时我们尝试了“角色互换”游戏:孩子扮演坚持送钱的山民,攥着积木硬币往我手里塞;我则模仿刘宠连连摆手,最后“勉强”收下一枚金币巧克力假装的铜钱。小家伙突然严肃起来:“妈妈,这就像上次我把捡到的玩具还给小弟弟,他妈妈要给我棒棒糖,我也只说了‘谢谢’对不对?”
这个瞬间让我意识到,廉洁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选择。当孩子主动把超市多找的零钱退回时,当他把最后一块巧克力分给弟弟时,我总会想起绘本里那句话:“真正的富有,是心里装着别人。”

这场跨越千年的共读,让我想起那句话:“廉洁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尚,而是举手投足间的善意。”当孩子把攒了一周的零花钱放进“山区小朋友基金”时,当他认真地把“廉洁铜钱”送给清理楼道杂物的邻居奶奶时,我知道,那个关于“一钱太守”的故事,已经在我们家的日常里,长成了一棵小小的“清廉树”。
或许这就是家庭共读的意义——不是要让孩子记住多少历史细节,而是让古老的智慧照进现代生活,让廉洁从书本里的“高尚词汇”,变成孩子眼中“可以做到的小事”。就像台灯下那枚小小的橡皮泥铜钱,它折射的不仅是千年前的月光,更是一个家庭对“正直”最朴素的期许。
文/图:高珊 编辑:唐雅莉 审核:姚敏茹